9月7日,阿里國際站將一場招商性質的峰會開到了美國拉斯維加斯,吸引眾多海外中小企業主參與?!爱敃r參會的客戶不僅來自北美,還有從牙買加專門趕來的海外采購商。他們都在詢問怎么入駐阿里國際站?!卑⒗飮H站的相關人士如是告訴記者。據悉,在美國市場的應用商店排名中,阿里國際站高居第14位,甚至超過“山姆會員店”APP。當中國商家將小買賣賣向全球的同時,跨境電商平臺也在將自己的“大生意”推給更多國家的客戶,吸引全球商家進駐。在積極擁抱更廣闊的全球電商市場的過程中,一場又一場巨頭爭霸賽無可避免。就像TikTok Shop剛在2021年初登陸東南亞市場,僅用一年半的時間就在印尼、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新加坡等六國開通業務,用戶量和銷售額雙雙攀高;后腳拼多多旗下跨境電商平臺多多跨境就緊追過來,今年8月初,正式推出東南亞市場全品類招商計劃。擁有“數字外貿”魅力,來自中國的跨境電商平臺迅速成長為眾多海外用戶與商家的“新寵”。譬如阿里國際站在許多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都開展了外貿業務,巴基斯坦是阿里國際站海外商家數量排名第一的國家。至今阿里國際站有逾20萬賣家,超過4700萬買家,分布于全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截至今年第一季度,多多跨境的商家數量已接近6萬,自去年9月登陸美國至今,多多跨境已進入20多個國家和地區,覆蓋亞洲、歐洲、北美、南美及大洋洲等市場。通過跨境電商做了三年多全球生意的深圳消費電子商家、免成科技創始人方澤夫表示,在國內做生意競爭越來越“卷”的情況下,入駐跨境電商平臺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而一位入駐阿里國際站的經營嬰兒服裝品牌的巴基斯坦商家阿齊茲·拉赫曼表示,中國的平臺還提供完整的在線業務解決方案和在線培訓課程,打通了公司的銷售渠道,接觸到了全球很多有價值的客戶,讓他的公司成功扭虧為盈。跨境電商對于海外市場的重視,不僅是“跑馬圈地”,還從平臺組織架構、戰略高度上進行了深度布局,尤其在海外業務的領銜“大將”上進行了排兵布陣。今年4月,拼多多公告稱,公司聯合創始人趙佳臻將出任執行董事和聯席CEO,與董事長、聯席CEO陳磊搭檔,共同管理公司業務。其間,陳磊就透露,趙佳臻將側重供應鏈管理和中國業務,他本人的工作重點將更多放在全球化上。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集團新任CEO吳泳銘在前日最新發送的全員信中特別提到“全球化”,“(阿里巴巴)未來將集中優勢出擊?!彼硎?,阿里巴巴將深入此次組織變革,用更靈活開放的治理機制,持續加強各業務獨立自主的決策體系,“不僅是自己出海,(還要)構建一張全球化的商業網絡?!睋?,阿里在海外市場近年已經接連派出電商“猛將”。2021年底阿里在組織架構調整后,將海外業務速賣通、批發業務阿里國際站、東南亞電商平臺Lazada、土耳其電商平臺Trendyol、南亞電商平臺Daraz等一并歸入了海外數字商業板塊,交給蔣凡管理。在蔣凡掌舵之下,阿里的海外業務啟動了“開掛”模式。亦因為海外業績亮眼,今年阿里公布“1+6+N”組織變革后,擔任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董事兼首席執行官的蔣凡順利地成為阿里巴巴現任合伙人。可以說,海外業務之爭,考驗的是阿里、拼多多的“中樞大腦”——決策者們對全球版圖規劃的精準目光。財報披露,今年第二季度,阿里巴巴國際零售商業收入為171.38億元,同比增長60%。阿里表示,“增長主要是由于各主要零售平臺的穩健表現帶動下,零售商業整體訂單的強勁增長,以及變現率的提升?!北炯径?,國際批發商業收入為49.85億元。拼多多剛公布的今年第二季度財報也披露了跨境業務的良好運營情況。財報顯示:截至目前,多多跨境已覆蓋除食品、日化品外的所有品類,深入百余個國內產業帶,助力萬余家工廠成功出海。事實上,當跨境電商的“中國龍”們來到海外市場,也遇到了亞馬遜等境外電商“洋巨頭”的阻擊。不過,中國跨境電商依靠出色的定價策略和數字化技術,異軍突起,迅速占領了市場。“在海外業務上,拼多多延續了當初在國內電商打法。通過低價模式迅速吸引了一波海外消費者,并且以快制勝?!币晃粯I內人士對記者表示,多個新興的跨境電商能迅速占領海外市場,“低價”法則是其中之一。據悉,Temu在去年上線之初,在平臺推出“一分購”專區,該專區涵蓋的品類非常廣泛,包括項鏈、T恤、太陽鏡等,每個賬號只需要花費0.01美元便可以包郵到家。彼時,為了快速打開市場,Temu上線后推出支持所有商品免費包郵政策,支持3個月超長時間的免費退貨服務。同樣,為爭搶東南亞市場,TikTok Shop也使出了“低價”的大招。在中國互聯網大廠的步步緊逼之下,曾經全球用戶活躍度第一的亞馬遜感受到了巨大壓力。據亞馬遜公布的其2022年財報顯示,亞馬遜去年全年凈虧損27億美元,創造了其“歷史最差成績”。根據外媒報道,今年許多賣家收到了來自亞馬遜的通知郵件,要求他們重新調整價格(降價)才能重新上架銷售。此外,來自中國跨境電商的智能科技手段,還讓諸多海內外商家“上手極快”,大大降低了做外貿的門檻和成本,也助推了商品的低價“上架”。日前,一位商家向記者演示了其在阿里國際站上“上架商品”的簡單過程——只需上傳一段基礎版的視頻,系統馬上就根據視頻場景和商品,自動幫商家一鍵生成增加了商品亮點字幕和智能外語語音講解的視頻。據悉,這么神奇的效果,是當前中國跨境電商平臺為商家提供的AI智能化助手。不僅如此,智能商家助手的翻譯功能,還讓外文詞匯匱乏的國內中小商家實現與海外客戶的即時“對答如流”。當前,無論是阿里國際站的B2B模式,還是阿里速賣通、Temu、TikTok Shop的B2C模式,中國跨境電商“軍團”集體“出?!背跻姵尚?,在全球電商格局中的比例越來越重。尤其是這些平臺讓賣家擁有了非常低的出海門檻,“國貨出?!币苍谌螂娚淌袌錾险紦幌?。而電商平臺也借助新技術帶來的數字紅利,在世界范圍內收獲了更多用戶,在全球電商圈中的分量與話語權也在擴大。不過,問題也是突出的。中國跨境電商拿手的“低價”這一殺手锏,固然能夠快速搶占市場,迅速將規模做大,但實際上,低價背后,不少跨境平臺的部分產品質量也同時受到質疑。有證券研報指出,低價要建立在“物美價廉、性價比更高”上。這意味著,中國的跨境電商們面對日益加劇的競爭,需通過補全自身商業鏈條、開拓新模式,降低運營成本,保障優質產品和服務,不斷強化競爭壁壘。